速速查收: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常见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案!

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DualLuciferaseReporterAssay)广泛应用于启动子活性分析、转录因子调控研究、miRNA靶向验证等实验。然而,由于实验流程复杂,涉及载体构建、细胞转染、裂解检测等多个环节,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将系统梳理常见失败原因及解决方案,帮助大家高效完成实验。

01 发光值过高或过低

1.发光值过高

样品本身发光值高:发光值过高可能会超出仪器检测范围,从而检测不到值,一般读数在5-6位之间较好。

解决方案:

a.减少质粒转染量;

b.细胞样品裂解后,离心取上清后对裂解产物进行稀释后检测。

2.发光值过低

1)转染效率太低:报告基因质粒无法成功进入细胞或较少进入细胞,会导致检测出的发光值较低。

解决方案:

a. 优化转染条件,用较易转染的质粒做阳性对照(如转染过表达萤光蛋白质粒);

b. 确保转染DNA的质量,可通过酶切或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对DNA质量进行鉴定;

c. 选择状态较好,处于对数分裂期的细胞进行转染;

d. 选择合适的转染试剂。

2)载体选择不当:萤火虫萤光素酶载体启动子活性不足,导致信号过低;海肾萤光素酶(RenillaLuciferase)使用强启动子(如CMV/SV40),干扰主报告基因检测。

解决方案:

a.萤火虫萤光素酶:推荐使用pGL3、pGL4或pmirGLO载体,确保启动子活性。

b. 海肾萤光素酶:建议选用phRLTK或pGL4载体,采用中等强度启动子(如TK)。

3)载体比例失衡:萤火虫与海肾萤光素酶质粒比例不当,导致内参信号过高或过低。

解决方案:

预实验优化比例,确保表达后的萤火虫萤光素酶信号显著高于海肾萤光素酶信号。

4)裂解不充分:细胞裂解不完全,萤光素酶未充分释放。

解决方案:

a.裂解液足量,冰上裂解5-10min,可适当吹打,确保细胞完全破碎。

细胞培养时间不宜过长,12-36h内最好,长时间培养后,细胞可能会难裂解。

5)检测过程操作不规范:不规范的检测条件也有可能使得读值偏低。

解决方案:

a. 需加入足量底物,保证底物饱和,否则会造成结果偏差;

b. 室温反应,反应时各个组分(细胞裂解产物,底物工作液等)都需要调整到室温;

c. 加完底物后可立即检测,萤光素酶的半衰期一般约30min,尽量在30min内完成,否则读值会偏小。

6)底物氧化失效:无法正常进行反应。

解决方案:

a. 底物避光密封保存,萤火虫荧光素酶底物-20℃保存,海肾荧光素酶底物推荐-80℃保存;

b. 反应工作液现用现配。

 

02 不同复孔发光值差异大

1.样本均一性不好:

由于操作误差导致每孔细胞数不一致、细胞状态差异等,导致每孔检测结果差异较大。

解决方案:

a. 细胞裂解后建议离心取上清,保证样本的均一性;

b. 移液器需定期校准,确保移液精准;

c. 接种细胞时严格进行细胞计数;

d. 避免气泡出现。

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的检测结果非常灵敏,复孔之间的数值有一定差异是正常的,一般认为在同一个数量级的差异是可以接受的。

 

双萤光素酶实验结果的好坏取决于载体设计、转染效率、裂解条件、检测方法等等。通过优化实验流程,并选择高稳定性检测系统,即可显著提升检测成功率。

 

产品推荐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产品货号
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辉光型) 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Kit (Glow type) N220013
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闪光型) Dual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Kit (Flash type) N220011
单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辉光型) Single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Kit (Glow type) N220012
单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闪光型) Single Luciferase Reporter Gene Assay Kit (Flash type) N220010